我是一个空白板块

政策学习 | 四个特点,四大成果,四个亮点!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深度解读来了
2020-07-20 20:14:45

7月17日,解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邀请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我市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有关情况,深度解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



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俊围绕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等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取得成果等方面作了主发布。



五方面考量

这次全会的主题是“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为何确立这一主题?杨俊介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坚持深学细悟、对表贯彻。

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为根本遵循,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抓好“四件大事”等部署要求为实践指向,始终确保城市发展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战略取向。



二是坚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

着眼“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点,立足成渝地区独特战略地位,全面强化成都对“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三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

摆位“双循环”新格局时代背景,立足更好发挥国内循环回旋空间和国际循环门户枢纽作用,积极抢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战略节点位置。



四是坚持遵循规律、科学作为。

从成渝双核基本特征和比较优势的建构逻辑出发,系统谋划建设高质量增长极和动力源,擘画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协同共兴的科学路径。



五是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指示,在系统总结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率先探索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四个特点

本次全会坚持新思想导航、新理念引领,统筹擘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蓝图。

在杨俊看来,体现出四个特点:主题鲜明主线突出准备充分基础坚实谋划深远部署系统广泛凝聚各方智慧



四大成果

杨俊表示,本次全会遵循城市规律、顺应时代大势、坚守战略定力,延续深化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一系列战略谋划,作出了补短板、打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系列部署,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成果。

1

全会聚焦“两个大局”,进一步凝聚了主动融入“双循环”、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的战略共识。


2

全会聚焦唱好“双城记”,指明了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方向路径。


3

全会聚焦“改革创新”第一动力,明确了构筑城市比较优势和培育区域发展动力源的着力重点。


4

全会聚焦先行先试责任担当,开启了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路径的新篇章。



《决定》有怎样的特点亮点?

这场发布会都说了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有何特点亮点?

在今天召开的解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介绍,《决定》既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又紧密结合城市阶段特征;既强调区域协作协同,又注重做强城市极核功能;既坚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不动摇,又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了对表看齐的政治自觉、知重负重的使命担当、创新求变的实践特色。概况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亮点


坚持在服务大局中强担当。

《决定》坚持把成都未来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成都作为国际门户枢纽、西部地区极核、全省主干城市作用,突出成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主动加强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引领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全力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在协同发展中提能级。

《决定》立足“齐心协力做好共同的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根本要求,紧扣“四个城市”战略定位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着力补短板、打基础、增动能、利长远,前瞻谋划城市重大政策设计和功能建设,努力在制度创新、功能提质、平台赋能、人才集聚、场景营造等关键领域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成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供应链体系、投资贸易体系的枢纽功能和节点地位,着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坚持在探索创新中作示范。

《决定》顺应城市演进规律和发展阶段变化,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积极探索未来城市新形态、区域协作新方式、转型发展新动能、绿色发展新模式、社会治理新格局,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动力机制、城市品质等弹性空间,厚植以先进营城理念、独特生态本底、创新生态环境、开放产业体系、鲜明生活特质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着力为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成都经验”“成都方案”。



坚持在共建共享中见行动。

《决定》聚焦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建立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谋划实施新一轮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统筹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多元聚力、智慧韧性、全龄友好的现代治理体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普惠共享,增强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生活地。



对话

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  


Q

全会提出成都要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请问成都在这方面有些什么具体部署和考虑?

丁小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命题。成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极核”城市,我们将聚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我们已经规划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初步形成了“一核四区”空间布局,着力“0到1”的原始突破,推进“1到N”的应用转化,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我们正在启动建设规模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创空间,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从研发、中试、生产、融资到生活的全方位配套服务,让企业、机构和团队拎包入住,低成本、便捷高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二是布局建设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我们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光源”、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更多“国之重器”在我市落地建设,其中,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等6个重大创新支撑平台于5月20日在成都科学城集中启动建设,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间天文、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我们还将加快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力争在前沿医学、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区块链等领域推出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我们将大力招引世界知名大学、国内“双一流”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来成都创办特色学院、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

三是加快聚集高质量创新资源要素。我们深化实施“城市猎头”计划,制定实施成都人才新政2.0版,引入国际人才服务机构,招引全球知名科学家、顶尖科研人才(团队)、青年科学家,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创新环境。前不久,我们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20条”,大力激励科技企业资产证券化,依托天府股权交易中心筹建科技创新专板,鼓励各类资本、投资机构在我市聚集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友好的金融生态。我们将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引进更多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为成果转化提供最高效的转化体系。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推行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允许科研人员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织科研团队,对科研人员(包括“双肩挑”科研人员)出国出访的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天数和证件管理要求等方面,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据实安排。同时,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每年研发投入的增量给予财政资金补贴,投入越多拿补贴越多;鼓励企业自主立项、先行投入开发“硬核科技”重大创新产品,并给予资金补贴,为企业、团队、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营造最具活力的城市创新生态。

Q

成都已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请问成都下一步推进落实的工作思路和建设目标是什么?

丁小斌:科技部已经批复我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们将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为核心,依托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完善“一核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围绕前瞻布局基础前沿技术、加快攻关共性关键技术2大方向,聚焦算力数据平台、开源开放平台、融合创新平台等3大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3大特色场景+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4大重点场景”为牵引,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目前,我们初步筛选整理出了设施平台、创新载体、技术攻关及示范等方面177个重点支撑项目,预计投资约918亿元。通过未来3年试验区建设,力争形成构建成都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的新引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来源:成都科技、成都日报“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