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空白板块
会员企业
人物:唐竹雅
12月30日,由天府新区商会发起,以“筑梦丝路·乐通五洲”为主题的天府新区“一带一路”商会联盟2020年迎春音乐会即将在西部国际博览城启幕。
音乐对于城市的发展,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音乐如何融入生活日常?天府新区商会委托界面四川专访了此次音乐会受邀团体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合唱团副团长兼首席男高音唐竹雅,来听听他的看法。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歌唱道路的?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与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合唱团的渊源吗?
唐竹雅:我从小就喜欢唱歌,曾经在中学参加学校的校园歌手大赛,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学校音乐老师发现我有这方面的特长,就问我要不要考虑考音乐学院。那位老师是川音毕业的,建议我考川音试一下,没想到一试就走上了歌唱这条路。
我是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合唱团第一批团员,也是少数几个到现在都还在坚持的团员。关于合唱团的成立,当时是这样想的,川音的老师除了平常在学校上课,还是缺少上舞台的机会,并且在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曲目,需要我们这些专业的老师将它们演唱出来。所以,我跟郭团长还有前副院长李西林,酝酿成立教授合唱团。
第一批团员真的大部分都是专业教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精力不如从前,所以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团员,比如一些年轻的声乐老师,还有一些优秀的研究生,以充实我们的队伍。现在看来,合唱团在外面的反响还是不错的。
记者:您是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合唱团的副团长兼首席男高音,关于合唱团,您负责的工作包括哪些?在您看来,这个合唱团与其他合唱团有什么不同?
唐竹雅:平常主要还是郭团长在管一些具体的事情。我是男高音声部的声部长,主要工作是在排练时在高音部进行领唱,同时带领高声部变得更好。另外,在有演出的时候,负责一些后台工作,服务各位老师,主要是一些协调工作。
教授合唱团跟其他合唱团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性,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团员都是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有一定的专业积累和专业技巧。在练一些高难度曲目的时候,我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因为一般的合唱团是唱不下来的,有些在音高上上不去。比如我们唱过的《神圣的战争》,没有声乐演唱的能力和技巧是完不成的。我们的团员很多都拿过音乐相关的大奖,所以演唱的技巧和能力相对来说要优越一些。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各个老师都有优秀的声乐演唱能力,所以我们在协调与合作上,就要做更多的工作,花更多的时间。
记者:您曾获得多项音乐相关的国内外大奖,在您看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同时,您也曾多次赴外演出,在您看来,中外的音乐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唐竹雅:要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从93年到现在,26年的时间,我也一直在学习。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过要强调一下,爱好才是这一切真正的基础,喜爱歌唱,才是我能够坚持下来,做到今天的成绩的核心源动力。
要说国内外音乐的异同,我认为音乐是无国界的,就传播情感和思想这一点是相同的,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差异。中国的文化更含蓄,国外的文化更开放,更直接,这是文化上的差异。
从演唱技术上来说,中国人对音乐的审美习惯跟西方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东方的音乐都很高亢,比如二胡、唢呐等乐器,很多时候注重张扬个性,唢呐一吹出来就知道这是唢呐发出的声音。西方的音乐注重协作,一些交响乐团的铜管组、木管组在一起演奏的时候,声音是非常协调的。
合唱艺术也讲究协调,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除了自己有较强的歌唱实力之外,还要听周围的演唱者唱出来的声音,要往他们那里靠,不能太过张扬个性,所以合唱团跟独唱团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歌唱家站在合唱团里,能够让自己的声音跟周围的声音和谐共融,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筑梦丝路 · 乐通五洲
记者:作为本次天府新区“一带一路”商会联盟迎春音乐会的受邀团体之一,您认为这样的跨国、跨界音乐会,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唐竹雅:文化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比如文化经典,比如艺术歌曲,通过“一带一路”传播出去,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曾计划做一个科研课题,用国际音标的方式把中国古诗词标记起来,让一些不懂中国文字的歌唱者,也能通过国际音标的方式,把中国的古诗词唱出来,这对推广文化非常有好处。
最近我也唱了几首前院长敖昌群原创的歌曲,包括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些作品都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艺术瑰宝。通过音乐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词的优美。
记者:有人说,每个城市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您认为成都的文化品牌是什么?音乐算其中之一吗?
唐竹雅:音乐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川剧就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中国的戏曲中,只有川剧有帮腔,前面的人在唱,后面的人帮唱,起到一种注解或旁白的作用。比如在男女主角唱完后,帮腔将他们的内心独白唱出来,这就是川剧独特的地方,也是成都的文化。
这些都非常值得挖掘,也值得我们艺术工作者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将它们传播到全世界。有句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肯定要挖掘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才能让世界上更多民族的人来认识中国文化。
记者:成都正着力打造“音乐之都”,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音乐产业建设,包括2016年的《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2018年的《成都市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对音乐企业、音乐人才、原创音乐、音乐演出、版权交易等给予支持。在您看来,音乐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唐竹雅:太有作用了。
先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首歌《成都》,很快就让全国的很多朋友,都想到成都的玉林路去看一看,连我身边都有些朋友在问成都的玉林路在哪儿。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演唱曲目就达到了很多媒体狂轰滥炸都达不到的效果。“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大家一传唱,实际上它的宣传力度非常大。再加上,音乐又是一种非常深入人心的方式,非常打动人。所以,我认为打造音乐之都对成都整个城市的推广,以及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实除了成都,还有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案例,比如《彩云之南》,就让云南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还有我们的首都北京,大家都知道《北京颂歌》,“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所以,音乐的传唱是非常有助于城市发展的。
记者: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歌剧等,被有的人称为高雅艺术,如何让这样的艺术融入成都人的生活?
唐竹雅:实际上我一直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音乐本身并无俗雅之分,听音乐一定要听懂吗?你只要听起来舒服就好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也许你听起来很欢快,但另外的人听起来很哀伤,所以,我觉得只要听起来舒服就好了。
音乐是多元化的,你喜欢听交响乐,那就去听;喜欢听流行音乐,也没问题。实际上俗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差别,斯特劳斯的《圆舞曲》最开始用于宫廷舞会,这在当时也是流行音乐。所以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局限于听某一种音乐,比如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后来很多歌唱家也会在演唱会上演唱,只是演绎的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