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8日,在第二届天府文化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牛雄作了题为《公园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的主旨演讲。牛博士把城市建设的元素分为可见性和不可见性,并着重解析了不可见性这方面的元素。牛博士还特别谈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智慧和思想,整体观下的空间构图,不变的阴阳宇宙观和尚中求变的思想,这三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非常重要,对成都未来公园城市的发展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我是一个空白板块
会员企业
编者按:8月28日,在第二届天府文化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牛雄作了题为《公园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的主旨演讲。牛博士把城市建设的元素分为可见性和不可见性,并着重解析了不可见性这方面的元素。牛博士还特别谈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智慧和思想,整体观下的空间构图,不变的阴阳宇宙观和尚中求变的思想,这三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非常重要,对成都未来公园城市的发展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很荣幸又来成都,参加第二届天府文化论坛,我记得10年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我跟老师一起做过成都文化定位研究。对成都的文化,确实感觉到非常深远,而且很精深,让我学习了很多。今天有幸向大家汇报,去年我们研究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作的探索,我想今天把这个东西给大家汇报一下,看看跟成都能不能有所契合。
十九大报告讲了文化是更深层、更持久、更持续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论坛开得非常好,而且很有时代意义。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创造的地球上的最大物体。成都又是天府之国,诸葛亮给定位的,《隆中对》里有“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所以天府文化的渊源,从李白讲的蚕虫及鱼凫已经5000年了,从诸葛亮讲的已经有2000年了。我先把我去年的研究成果给大家汇报一下,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些东西能不能跟成都的文化基因有联系。
我认为中国城市空间有几个文化基因可以探讨。第一个,整体观。第二个,阴阳变化哲学。第三个,尚中求变的思想。
我们发现城市设计的几个要素里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刚才书记讲了不可见的,人创造的就是文化。中国城市研究关键点在于,我们从中国人的思索中去勾勒线索。
我们去年做了一年的研究,有几个感受:
第一点,用整体观引领城市山水格局
中华文明的古代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即“天人合一”思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易经·系辞》)”说明了在先人的世界观中,山川和聚落营造就已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受中国地理大势“天倾西北,水归东南”的影响,先人们在营建聚落和都城的时候,必须以整体观的思想来从基地周围的山川要素中寻找围合的状态,以周边的山峰和河流的走势作为聚落选址的依据,遵循着人与自然“和德”的思想,来进行城墙与建筑方位、道路走向、房屋组合和围合边界的选址,与周围山川环境形成了周密的整体性空间。
成都平原从大的格局来讲,北面是秦岭,具体到天府新区,左边是龙泉山,右边是龙门山,中间锦江城穿过,南北中轴穿过,也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受中国地理大势“天倾西北,水归东南”的影响,古人们在造都城的时候,必须以整体观来在从基地周边的山川要素中寻找围合的状态,以周边的山川和河流的走势作为聚落选址的依据,遵循人与自然“和德”的思想,这就是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进行城墙与建筑方位、道路走向、房屋组合和围合边界的选址,与周围山川环境形成周密的整体性空间。
第二个基因,不变的阴阳宇宙观。
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个连续的,人和自然关系的连续,通过天人的沟通,使我们在天地人神几个层次建立一以贯之的宇宙观。当然,宇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宇宙本身是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中国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可归为“一增一减,一阴一阳”,而且有规律可循。《易经》就是按一阴一阳的爻排列而成,简易而高深,后人认为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群经之首。
孔子注释《易经》有10本书,将《易经》的宇宙观人文化,以天道而致于人事,这也是儒家的起源。实际上《易经》和道家的也有关系,北宋的邵雍认为老子的思想讲究《易经》本体的东西,而儒家孟子讲的是《易经》的用。北宋程颢写了“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易经》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下形成了中国宇宙观和阴阳学说,加上整体观的影响,对咱们的城市建设够成了一种语法的基础。
第三个基因,尚中求变的思想。
“中”的概念来自于远古时期立竿测影的实践,特别是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现象的观察,由于“中”还象征宇宙中不动的天极,加之“天地之轴”又是中国古代宇宙的核心,故成为“天心十字”思想的来源。就古代天文学而言,天心十字的南北一线代表了夏至、冬至太阳从生到衰的阴阳变化过程,东西一线则表示春分、秋分日夜的等分天象。“中”后来引申为中央、中心、不偏不倚等意。“地中”、“中和”、“中庸”的中就不是单指空间或平面上的“中心”,更多的是指动态“平衡”。
我国传统城市美学把山与天地之轴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山峰作为统领空间的要素,依据聚落四周的山峦形成了“天心十字”,以此来确定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中”。 “天地之轴”与“中”是中国古代聚落的两个基本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有机的轴线形式。
“中”这个字,《系辞》里提中提了20多次,古代洛阳也是拿日晷测影,定天下的“土中”。所以我认为尚中求变、整体观和不变阴阳宇宙观,可能是中国古代空间城市营造的基因。
基因还有一个概念,它到现在应该还起作用,我们再看看这些东西能不能用在现代城市。我们拿北京做了案例研究。
一、整体观下的山水格局
元、明北京城的选址就是在西山、燕山山脉围合的平原上找到一片较高的地区,通过局部的改造营建而成的。《宸恒识略》说:“西山在府西三十里,为太行之首。(清·吴长元·宸恒识略·郊垌四)”,由此可见西山的重要性,这成为了历代北京城选址的重要参考;北京城向北有白河;西北有玉河,注入通惠河,与白河交汇;西有永定河,自洋河、桑干河、清水河入宛平界出芦沟桥;东南部平原由永定河、潮白河冲积而成,此外还有多条河流,形成北方高地难得的条网状分布。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格局基本是在三面环山,受到潮白河、永定河、高粱河等河流缠护,山脉与地形平面呈现出“个”字姿态,形成了“百十里间,皆是环卫。无一山不顾盼,无一水不萦回。(清·魏清江·宅谱问答指要)”的城市地理格局。成都也有整体格局,周边的山水资源非常丰富。
我再举一下古代咸阳的例子。秦代咸阳城“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把终南山的两个山阙作为整个城市的门阙,将轴线定位于正南方的两处高峰联系起来,城市横跨渭河而建,以渭河象征银河,同时将东、西、南、北的山体纳入城市整体空间构图,“法天象地”,构建天、地、人一体的世界,当然也展示这个时代秦帝国的精神。杭州将自然山水骨架与城市形态良好融合,到五代十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以湖山为中心的格局。
二、尚中求变的空间构图
我们看一下北京城历史演变。刚才讲了天心十字,后来在城市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南北轴和东西轴。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它的几何中心在中心阁的地方,明朝几何中心往南移了,在故宫太和殿的位置,现在北京城的几何中心是天安门这个地方,但是南北轴线一直没变。成都这根长轴线,刚才李书记讲从德阳一直下来的轴线,可能是亚洲最长的轴线,也没变,北京城的轴线几百年没变,但东西向的轴线,因为天心十字在变,它是向南移了。但是,尚中的思想依然有所保留。当时有8公里的中轴线,通过永定门、正阳门、中华门、端门、武门、太和门,直到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最后是延伸到景山和中午楼,这是尚中的轴线变化。
从1957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可以看出,从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城南北中轴线虽然继续保持,但已有所延伸,特别是南北轴线已经延伸到南边,到南苑极少,北京城的东西轴线南移至长安街方向,就是它向右南移了。建国后北京城的天心十字一直往南移到天安门这个地方,这是1958年建国十周年做的工程。
2008年的奥运工程之后,北京城的南北轴线穿越景山一直向北,到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到南苑机场,南北轴进一步加强,延续了明、清以来轴线格局,北段又延续到森林公园,将人造的自然景观和山水环境完美融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平地造的公园,和城市融在一块,城市北轴线结束在人造的大自然中,这是中国的一种山水哲学和城市轴线结合在一块。我认为尚中求变的思想与山水整体格局衔接在一块儿。
未来北京会怎样?因为南边又修了新机场,未来的北京城会在原有的轴线上继续延伸,向北到燕山的山脉,向南延伸到北京新机场,而东西轴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向西会延伸到门头沟、永定河水系,向东会延伸到北京城的副中心通州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它和周边的山和水还是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当年也考证过,北京城的各个城墙,和周边的山峰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也都做过校核的。轴线的格局始终没变化,但是南北轴线在延伸,天心十字有变化,所以我觉得尚中这个思想可能是北京都城规划不变的精神,成都的轴线也几百年没变化,尚中的思想也应该是成都的基因。
第三,阴阳宇宙观下的北京城
“山南水北为阳”,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北京被夸赞为:“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宋·朱熹·朱子语类·理气下·天地下)”,亦是“天造地设”的典范。
北京坐落于西山(太行山山脉)止落之处,北背依军都山和云蒙山山峰(燕山山脉);南面临华北平原,永定河、潮白河等多个水网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气”;左右有妙峰山、天泰山、雾灵山等山峰护山绕抱,呈典型的“山南水北”格局,为元明清王朝及今日的共和国定都奠定了地理基础。
这在2008年奥运会规划又得到体现,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个基因,因为它是从几百上千年不变,它在一定的时期会被激发出来。阴阳宇宙观紫禁城的南北关系我讲一下。
自景运门、乾清门、隆宗门这样的一条东西轴线将故宫呈现出“前朝后宫”的阴阳两区布局。南区为“外朝(前朝)”,属阳。北区为“内廷(后宫)”,属阴。外朝太和殿的“太和”之意,出自《周易》乾卦,意为天、地、人均按照自然规律,通过聚合达到和谐,就会天下吉利,万物才能各得其宜,天地才能长存永固。作为前三殿末保和殿的“保和” 两字出自“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易经)”,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中和殿大殿名称来自“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礼记·中庸)”之意,故有“中和”之称。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坤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造就了乾清宫。两宫之间的方形宫殿是交泰殿,意指天地交泰,阴阳平和之意。南边和北边又可以分阴阳,东西可以分阴阳,因为东面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它跟阳有关,当然西区有阴,有皇后、妃子,属于阴的地方,所以左右也有一阴一阳。北京城东边是崇文,西边就是宣武,它有阴阳相对的东西在里头。
在四川我讲讲北川的案例。2008年灾后重建的城市,刚才说的三点,整体观、阴阳宇宙观和尚中求变的文化精髓,在这个地方能不能体现。北川是2008年废墟之上重建的,后来规划我们也看了,中规院做的,当时我有一个师弟在北川当副县长呆了3年,现在还在四川为四川人民服务。
北川新城建在安县境内安昌镇一块平川上,北靠山丘,南向安昌河,处于河谷平坝至盆地的过渡地带,工程地质条件好。安昌河横贯,周围被低山环绕,自然景观独特,综合条件最优,是一块与自然结合较好的地盘,也有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羌生大山,工于水利。北川新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以山势水形塑造城镇空间骨架,城市建设用地主体位于群山环绕的河坝之上;城市建设用地组团拥山而不占山,观山而不登山,合理利用浅邱地带,结合微地形,适度进行开发,城市建设用地与丘体呈交错布局,打造丘融于城、城丘一体,具体有地域风格的山地城市景观。对外以安昌河为主脉营造连接新县城与安昌镇的城市滨水风光带,形成“山南水北”的山川格局。对内保持原有山体水系排水灌溉格局的基础上,梳理现有水系,兼顾景观优化与市政安全的双重需求,引水造景,营水富景,形成“小四川”水系格局。
它既有整体的山水格局,还有山南水北的阴阳观在里边,只不过没有说出来。文化振兴轴线是北川新县城的景观轴线,有序统领整个城市的功能和空间景观,它不是纯东西的,也不是纯南北的,但是尚中的焦点还是有,但是它有变化。文化振兴轴线沿安昌河西岸的园包山和塔宇山之间的山谷指向云盘山方位,该手法在中国传统的山川构图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就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这种手法在北川又用了一遍。现代服务轴线秉承尚中思路但又随着山体格局发生变化,但整个尚中的思想没变。
北京通州副中心在建设,它也是有天心十字,尚中的思想,山南水北,一阴一阳,我们都对照了,都还在用这种手法。所以我们认为古代都城营造的精髓,在北京奥运工程之后又一次强化。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公布了,雄安新区还是山南水北,北边有云蒙山、华盖山、狼牙山、六盘山,南边就是白洋淀。“襟带崇墉分淀泊,阑干依斗望京华”,关于整体观理念下的山川定位的轴线思想它又在用了。我用了徐匡迪的一句话来说,“雄安新区位于白洋淀北,南北轴延潭柘寺,定都山轴线选址,将营造一座山水城市,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城市建设山川定位的哲学思想”。因为雄安新区的轴线跟北京的南北轴线不在一条线上,它是从潭柘寺南北轴线延续下来,和北京的轴线是平行的。因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所以它有文化底蕴在里边,从这根轴线一直延续到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也有东西轴线,这两根轴线相交的地方,就是雄安新区现在要建的中心地带。还是山南水北,也有整体山水格局,也有上中轴,但是也有变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又验证了一次。
实际上城市营造,包括公园城市营造,刚才李老师讲有国际标准的,有产业的,有天府文化的,因为我主要研究的是文化基因,所以我觉得和传统文化有深深关联的脉络,虽然技术手段到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了。中国古人留下的文化基因,使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在天地人之间建造阴阳宇宙观中形成,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空间的语法基础,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又被激活出来。同时“中”概念在整体的山川构图和阴阳宇宙观下形成的尚中求变的思想。阴阳变化学说尚中求变,在整体山川构图中落实为具体空间构图的文化原则和思想,明、清北京城市是代表,当下奥运工程、北京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包括北川建设,都有这种借鉴,或者是隐隐的传承和模仿。多少时代的变迁,这三点它在空间中演绎,但是又是延续,所以我们觉得可能是一种文化基因。这是我们自己刚研究出来,做一个探索。
整体观、阴阳宇宙观和尚中求变,在成都这儿能不能体现,我觉得还是有一定体现的。因为我们读杜甫的诗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很明显可以发现在唐代的时候,成都肯定是跟周边的山和水有直接关联的,杜甫坐在家里可以看西岭雪,也可以出去坐“东吴万里船”,山水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在成都和周边的城市、山水整体的观念下构图可能还是存在,所以在现在天府新区营造中能不能体现,是不是一种思想基础、语法基础,这值得大家探讨。
另外,阴阳宇宙观,成都整个南北、东西,东边的龙泉山、西面龙门山,南边的锦江,这个格局是不是也是有山南水北,当然更北是主城区(老城区),是不是也能体现。还有尚中求变,尤其是中轴线,成都这根中轴线确实长,向北可以延伸,向南可以延伸,这根轴线的强化是不是成都本身标志性的东西,城市空间上的语法基础。
各位成都的朋友,我提出这个东西,大家来思考一下,因为我也是初步得出这个东西,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只是作为一个思考,因为从古代的城市案例,包括从传统哲学中也挖掘一些东西出来。
我的演讲大概到这儿。“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成都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在习总书记指导下的公园城市将来会建成什么样,我觉得还是用最近雄安新区党中央给的一个定位,叫:国际标准,但最后还是中国风范。我理想的将来天府新区会建成国际标准,中国风范,世界一流的新区,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